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范仲淹练字 范仲淹练的什么不同_ 范仲淹书法

范仲淹练字 范仲淹练的什么不同? 范仲淹书法

范仲淹所练的功法以“行气”为核心,属于古代导引术的一种,但具有其独特性和操作中的调整。具体特点及不同之处如下:

一、功法渊源与学说基础

  • 源自《黄帝内经》的导引行气
    范仲淹的行气法以《黄帝内经》为指导,强调“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,可使导引行气”。他通过深研《素问》,认为人体需“分天地之气”,气机调和则疾病自去,这与《内经’里面“气为血之帅”的学说一脉相承。

  • 融合道家养生想法
    在行气中,他借鉴道家“积气成真”的理念,主张“节慎补气咽津之术”,但摒弃“贪慕神仙”的虚妄追求,体现出科学与迷信的明确界限。

二、具体修炼技巧与特点

  • 呼吸调控与意念引导
    行气法以深长呼吸、闭气不息为基础,配合意念引导内气运行,旨在激发身体自愈能力。范仲淹曾因练习时急于求成,未妥善收功导致“气火上壅”,出现眩晕、头昏等症状,凸显其功法对呼吸节奏和意念专注的高要求。

  • 动静结合的生活化修炼
    即使政务繁忙,他仍坚持“依旧行气不废”,甚至在戍边期间亦未中断,体现出将养生融入日常的操作聪明。他主张“十二时辰中调气治身”,反对过度劳神外事。

三、与其他养生法的差异

  • 与单纯服药的区别
    范仲淹提出“药术鲜功”,认为药物仅能治标,而行气可“推陈致新”,从根源调和气血。他建议韩琦“少服药,专于惜气养和”,体现了对内在自愈力的重视。

  • 与神仙方术的对比
    他批判“迂怪”之术,如炼丹、服食等,强调“心未灰而意必乱”者不可妄求神仙,主张通过平和的行气实现“和自此养,疾自此去”的实效。

四、操作中的教训与改进

  • 技巧不当的后果
    48岁时因行气“差失”,导致突发眩晕昏倒,此后出现“久坐头运、多务心烦”的后遗症。这一教训印证了行气需遵循“无为自调”规则,不可强求气机运行。

  • 调整与坚持
    虽然遭遇挫折,他晚年仍坚持行气,并在邓州任上结合自身体验提出“气须甚平”的调和学说,将养生与修身、治国理念贯通。

范仲淹的“行气”法以《黄帝内经》为根基,融合道家想法但去伪存真,强调天然调和与生活化操作。其独特之处在于将养生与儒家济世灵魂结合,既是对传统导引术的继承,又是基于自身体验的改良,体现了“治未病”的预防医学想法与士大夫修身养性的双重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