捅马蜂窝的字面意思与引申含义
“捅马蜂窝”这个俗语我们经常听到,但你知道它真正的含义吗?从字面上看,马蜂窝是胡蜂(也叫黄蜂)的巢穴,马蜂攻击性强、毒性大,捅马蜂窝会招致蜂群的疯狂攻击。因此”捅马蜂窝”常用来形容招惹麻烦、自找苦吃的行为。
但有趣的是,在广西凌云县岩佃村,村民们却把”捅马蜂窝”变成了一项致富产业。这里的养蜂人不再害怕马蜂,而是学会驯服它们,通过科学养殖获取蜂蛹等产品。原本危险的”捅马蜂窝”行为,在当地摇身一变成了脱贫致富的好门路。
捅马蜂窝怎样变成致富产业?
岩佃村地处云贵高原余脉,山高林密,天然资源丰富,是养殖马蜂的理想之地。村民罗金艮就是靠养殖马蜂脱贫的典型代表。2017年,他参加村里的养蜂技术培训后,开始人工养殖马蜂。
马蜂蜂巢呈六角形筒状,层层叠加,具有明显的几何特征。而蜂蛹作为高蛋白食物,深受市场欢迎。每年8月开始的三个月是蜂蛹收割期,一窝蜂一年可收割3-4次,每次能收获4-10斤蜂蛹。通过出售蜂蛹和种蜂,罗金艮的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,成功摆脱贫困。
从”捅马蜂窝”看扶贫聪明
岩佃村的故事告诉我们,”捅马蜂窝”这个看似危险的行为,在科学管理和技术支持下,完全可以转化为致富途径。村里成立的蜂瑶养蜂合作社,通过技术培训带动村民进步养蜂产业,实现了从”怕马蜂”到”养马蜂”的转变。
与此同时,凌云县还因地制宜进步茶叶种植,采取”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,打造”茶园景区化、农旅一体化”的特色农业示范点。这种立足本地资源、挖掘产业潜力的行为,正是精准扶贫的生动体现。
教育扶贫:另一种”捅马蜂窝”的勇气
在凌云县泗城镇后龙村,第一书记于洋面对的”马蜂窝”是教育贫困难题。这个极度贫困村曾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孩子上学晚、厌学辍学现象严重。于洋带领村两委走家入户做想法职业,帮助学生申请奖助学金,还在学校门口设置减速带和警示标志,全方位改善教育环境。
这种直面困难、主动”捅马蜂窝”的勇气和聪明,正是脱贫攻坚战中不可或缺的灵魂。无论是产业扶贫还是教育扶贫,都需要这种敢于挑战、善于转化的思考。
小编归纳一下:重新领会”捅马蜂窝”的含义
“捅马蜂窝”的传统含义是警示我们不要自找麻烦,但从凌云县的脱贫故事中,我们看到了这个词的新解读——在科学技巧和正确引导下,即使是看似危险的事务,也能转化为进步机遇。这或许能给我们更多启示:面对困难时,与其回避,不如思索怎样化危为机,把”马蜂窝”变成”致富窝”。